念珠:又名珠數(shù)、誦珠、咒珠。佛教徒為欲除去煩惱,安定心念,或稱頌西方阿彌陀佛,而用念珠誦念佛號。念珠以一八顆為基本,另有五十四顆、二十七顆、十四顆(均減半)、也有四十二顆、二十一顆的,更有一八顆為上品的。
珠數(shù)的,據(jù)說都含有意義在內(nèi)。一八顆表示除去一八個煩惱。一八顆表示金剛界的一八尊。五十四顆表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,以及四善根因地的五十四位。四十二顆表示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的四十二位。二十七顆表示十八學(xué)人與九無學(xué)。十四顆表示觀音的十四無畏。二十一顆表示十地十波羅以及佛果的二十一位。念珠的材料有金制、銀制、赤銅制、水晶制、珊瑚制……玻璃制、木制、木木患子等。
念珠:念珠乃念佛時計數(shù)之用,是功德、佛性、慈悲、善良、吉祥、圓滿、佛心的表征,除了可以提醒自己不做壞事外,也是美好的裝飾。
是念佛、菩薩名號或持咒時用以記數(shù)的法具。初是印度的毗琉璃王請釋迦牟尼佛開示消除煩惱的法門,佛陀就教他用木??子樹(菩提樹的一種)的種子穿成珠串,持佛名號消除煩惱。
我國有關(guān)念珠的記載,是續(xù)高僧傳說隋唐時代的道綽大師,教人們拿著念珠持誦三寶名號。念珠,有人稱為“拴馬索”,隱喻人心如狂奔 ,雜念紛飛,剎那不停,手掐念珠以遏制妄念。所以修行者都蓄有念珠作為必備法物。尤其念珠以修凈土念佛法門和修密持咒所常用,手持念珠隨時誦念以增定力,以生智慧,不論念佛持咒要歷歷分明,身心,一切放下
一顆顆的念珠,用線串起來,是表示菩薩的種種殊勝功德。
串珠中的一粒母珠是表示彌陀的無量壽無量光的意思。
念珠雖然是串起來的,但也可以分開和斷絕,這表示以菩薩的種種殊勝功德,來斷除我們種種煩惱。
環(huán)形圓潤,象征菩薩的圓滿正果。
念珠有一定的數(shù)目,而且每一個數(shù)字都有它特定的含意。一種說法是早期比丘串環(huán)三十顆,黑白相間,用于記日;108顆主要是摧破百八煩惱,據(jù)佛經(jīng)講人的六根各有六種煩惱,合為36,配以過去、現(xiàn)在、未來三世,形成百八煩惱。
念珠的材料有很多種,常見的有天臺菩提、仿菩提、草菩提、檀香、仿大理石、珊瑚、瑪瑙、玉、水晶、琥珀、鳳眼菩提、金剛菩提、星月菩提等。
即以線貫串一定數(shù)目之珠粒,于稱名念佛或持咒時用以記數(shù)之隨身法具。又稱數(shù)珠、珠數(shù)、誦珠、咒珠、佛珠。其梵文原語凡有四:(一)pa^saka-ma^la^,音譯缽塞莫,意譯數(shù)珠。(二)aks!a-ma^la^,音譯阿叉摩羅,珠?N之義。(三)japa-ma^la^,念誦?N之義。(四)aks!a-su^tra,意譯為珠之貫線。
蓋梵語ma^la^(或 ma^lya)乃‘?N’之意,印度人自古即有以瓔珞?N條纏身之風習,由是遂演變成念珠之使用。如古代毗濕奴派極早即有持帶念珠之習慣。晚近自印度西北地方所發(fā)掘之‘龍王歸佛’雕像中,有一尊首懸念珠之婆羅門像,此雕像被推定為二世紀左右之作品,故知其時念珠之使用業(yè)已風行于婆羅門之間。烏?賜???也嬲及屠?奧義書(梵Rudra^ks!a -ja^ba^lopanis!ad ,據(jù)傳編于四世紀頃)中,記載烏?賜???也媯?Rudra^ks!a )即金剛子念珠及其功德;另于惡剎摩利加奧義書(梵Aks!ama^li^kopanis!ad )中則詳述念珠之制法、功德、材料,并以一一之珠配上悉曇五十字門及其深秘之義。然佛教使用念珠之時代,恐系在婆羅門教(二世紀)之后。而在我國,使用念珠來稱名記數(shù),則始于隋唐之際。蓋今北傳佛典中有關(guān)念珠之記載雖多(多為后期之經(jīng)典),然律部經(jīng)典卻未有任何記載,且以律典為所依之南傳佛教徒亦未曾流行念珠。故知念珠雖為我國、西藏、蒙古、日本、韓國等地僧俗所攜行之重要法具,甚至成為佛教徒之標幟,然溯其本源,念珠并非佛教所創(chuàng)用,于佛陀所制律儀亦未有此類記載。
于佛教經(jīng)典中有關(guān)念珠之起源,一般多以木患子經(jīng)所記載佛陀對波流離王之開示為通說。木患子經(jīng)(大一七